安徽颍东:来东方著《承诺》记录脱贫攻坚
《承诺》。资料图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伴随着“两不愁、三保障”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贫困的农民逐步走上了小康的道路。“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表现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历时4年,完成这部名为《承诺》的文学作品,让现任阜阳市颍东区文明办主任的来东方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记录脱贫攻坚和农村变化
来东方说,自己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从事过与农村关系紧密的多种工作,接触过许多不同原因致贫的农民,目睹过贫困曾给群众带来的困窘。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急贫困户之所急,想贫困户之所想,干贫困户之所需,带领大家一起摆脱贫困、走向幸福。来东方说,他钦佩于他们的努力、奋斗、奉献,被他们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希望将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有了改革开放,因为脱贫攻坚,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来东方说,他也想把这些年农村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历经4年七易其稿
2017年下半年,来东方开始尝试创作。3个月里,来东方写了八九千字后,却发觉自己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写不下去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想动笔却写不出来,可能还是缺乏原始素材的积累。”这时,来东方没有强行去写,而是停笔一年丰富自己的素材。他走基层,下乡村,到田间地头,到工厂企业,去看、去想、去记录,与群众、企业家、扶贫干部交谈,在火热的生活中,在扶贫的实践中搜集第一手素材。
脱贫攻坚期间,现任颍东区文明办主任的来东方承担了农村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多项工作。基层干部带领群众火热的工作场面,各级领导身先士卒的精神,农村农民发生巨大的变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信心,丰富的工作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创作经验和创作技巧上的不足。
2019年年初,来东方再次拿笔,正式开写。2019年年底,八万字的初稿完成了。来东方拿着文章请教师、作家、扶贫干部等阅读并给出意见。“文章主题很好,符合现实需要,叙事结构清晰,但文字要进一步精炼,人物个性要突出……”根据这些读者的意见,来东方精心修改7次。2020年下半年,十五万字的《承诺》一书完稿。
千千万万个“陈锐”
2020年12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决定出版来东方创作的《承诺》。在《承诺》一书中,来东方绘成了一幅村级“脱贫攻坚全景施工图”,展现了脱贫攻坚工程中的处处“景点”。书中的主人公陈锐是一名扶贫干部。他以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到群众家中摸实情、访真贫,掌握了马甫江、赵中、李善美、宁浩、兰恒山等家庭的致贫原因,帮助他们制定脱贫措施,实施帮扶项目。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陈锐组织实施了刘寨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改厕工程、疏通了水系、建成了康复中心,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带领群众开展土地复垦,建设光伏电站,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住进了现代化小区,走上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
主人公“陈锐”,现实中有没有这个人?作者回答:“或许有。”来东方解释,在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中,在农村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应该有很多像陈锐这样的扶贫干部。他们可能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也可能是“60后”“50后”;可能是一个单位、企业的负责同志,也可能是普通公务员、教师、医生、法官等不同角色。千千万万个像“陈锐”一样的扶贫干部怀揣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热爱,以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根在扶贫工作一线,不断发奋努力,兑现着自己的承诺,用自己的力量与汗水谱写出了一首首无私奉献,不畏艰难,为民造福的奋斗之歌。
安徽开天建设集团公司经理王钧说:“阅读此书后,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钦佩于扶贫干部锲而不舍,百折不悔的为民情怀,自豪于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宋玉洁 戚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