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安徽歙县小溪村丛林寺壁画初探

一、丁云鹏和小溪村

丁云鹏,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卒年不详,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南部休宁(今属黄山市)人,是活跃在晚明的著名画家,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画尤精妙。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有评:“道释人物,丁南羽有张(僧繇)、吴(道子)心印,神姿飒爽,笔力伟然。”丁云鹏绘画在佛教界影响不小,由此增进了他和佛门的交往。“他画白描罗汉,佛门争购。”〔1〕他又笃信佛法,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丁云鹏以佛教信徒自奉……他经常寄居在佛寺之中,画上的名款也添上佛门的法号,自称是‘奉佛弟子’或‘法王子’”〔2〕。他的存世作品多见于纸本,鲜见于壁画。徽州为丁云鹏长居生活与活跃之地,休宁东邻歙县,同属古徽州。道光年所刻歙县志记载:“小溪院,唐太和五年建殿后,有丁云鹏水墨罗汉。”〔3〕又有民国歙县志中提到:“小溪院在桂溪村东一里许,为歙第十丛林又称桂溪寺。唐太和五年剙毁于兵,宋宣和四年里人项庸割山南下地四亩徙建……复壁有丁云鹏水墨观音罗汉像,僧置阑护之。”〔4〕笔者对不同年代的县志所述水墨罗汉、观音画存在疑问:小溪院壁画经过时间的洗礼仍然存在吗?题材是观音画还是罗汉画?是否为丁云鹏本人的墨迹?

带着种种问题,笔者坐高铁自北京至黄山北站下车,后驱车从徽州城区向歙县小溪村进发,探访丛林寺。沿路经花山谜窟,跨过新安江上的王村大桥,蜿蜒盘旋于山间乡道。说是乡道,其实是勉强两辆车并排驶过的山中小路,很多急拐弯处还需小心翼翼地会车通过。好在沿路皖南景致怡人,又有新安江支流陪伴在一侧缓缓流动,驾车速度不快,但心境极佳。约莫一小时车程到达小溪村口,顿时豁然开朗,远处白色的马头墙点染在青绿山谷之间,周边共有三处小溪村的水口标志物:“峻节纶首”石制古牌坊(图1)、四层六角挑檐的小溪塔、形制古朴的桂溪亭。“小溪”古称“桂溪”,有项氏族人居住。桂溪亭东西两侧设券门与古道相通,可以想象几百年间项氏里人从这儿往返于家乡和外埠之间,画家丁云鹏或曾休憩停留于此。

图1 小溪村口峻节纶首石制古牌坊

图2 丛林寺大雄宝殿

图3 丛林寺影壁背面壁画现状

图4 丛林寺大雄宝殿平面图

二、丛林寺的壁画

自村口桂溪亭朝东南方向行车约一刻钟,穿过小溪村和一大片山间农田,来到村民所指绿荫环绕的小山丘前,丛林寺便隐于此地。在围墙外仰望其正殿的歇山屋顶,丛林寺似乎在我们面前述说着它的前世今生。自唐太和五年(831)建殿,宋宣和四年(1122)迁建,清同治元年(1862)遭兵燹大殿仅存,同治七年(1868)由项氏倡修。丛林寺经过1188年的岁月更迭,仍屹立不倒。歙县志所载的桂溪其他两处古建“莲岩禅院”及“多宝庵”,现皆不复存在。

守护寺庙的释也农先生接待了我们,丛林寺及它的宝藏向我们敞开大门。丛林寺现仅存“大雄宝殿”(图2),坐南朝北(大殿正门朝向为西北324度),为歇山式屋顶,内部三开间,每边长约九米,殿基每边长约十二米。走入大殿首先被十二座斗拱所托起的方形中央彩绘藻井所吸引,木板彩绘多有斑驳,但鲜艳度较高,题材是双龙戏珠,辅以云纹,疑为清人所绘。十二座斗拱颇有气势,每个斗拱的结构处还有墨线描画装饰,层叠落座于四面纵横枋木之上。大殿中央四个立柱和四面墙体中环绕的十二个立柱共同承受着枋木上的所有重量。

图5 丛林寺西壁观音壁画

图6 《方氏墨谱》之“天女散花”

图7 西壁二号图(左)与丁云鹏版画(右)

图8 西壁五号图(左)与丁云鹏版画(右)

图9 丛林寺西南壁观音壁画

丛林寺壁画集中在大殿后半部分,西壁、西南壁、东南壁、东壁五处分布有水墨观音变相画24幅,每幅为约67厘米直径的圆形月光构图,每面粉墙由五个或七个圆形画面组成梅花形图像,壁画上无任何款识和题跋。《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观音有三十三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度之。”《楞严经》说:“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观世音菩萨变幻各种形象感化不同修为和不同经历的受众,同时带来了观音画创作内容、样式的极大自由度和发挥空间,丛林寺的24幅观音画就属于这样的观音变相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