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学博士潜心培育数载 破解水蜜桃的“甜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张望舒看来,一个好的品种能带动一个乡镇、一个区域的农民致富。可喜的是,目前,基地已经有两个品种申报了农业部新品种的保护权,接下来将进一步开展品种的小试和区域试验,检验在不同的生产区域,桃子的性状能否保证遗传的稳定性、特异性和一致性。“经测算,新品种桃子亩产值能够达到3-5万元。对我们来说,农民致富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馈,应该说,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就是在这里。”张望舒笑道。
盛夏六月,一走进位于慈城镇白米湾村的水蜜桃基地,成熟水蜜桃的甜香便扑鼻而来。一颗颗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条,在簇簇绿叶间顾盼生姿。这里的新品种水蜜桃试验成功,于6月下旬抢“鲜”亮相。
“我们早熟的新品种桃子比普通的至少提早了一个多月,是由 ‘白丽'和‘湖景蜜露'杂交出的品种。最特别的是,这两款白肉的水蜜桃孕育出黄皮黄肉水蜜桃,与众不同的黄色正是因为它富含胡萝卜素。”培育人张望舒穿梭在桃树间,小心翼翼地在标记着“ZY21”的树上摘下一颗桃子。成熟的桃子在张望舒眼里就像是孩子一般,说到优点她更是滔滔不绝。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数年的培育,这一新品种已经能够继承“父母”本品种的优良性状,不但风味浓郁,而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达到18%,远高于普通早熟桃的13%左右含量。更重要的是,新品种拉长了水蜜桃的成熟期,后期一经推广,能够有效地拉开供应季节,从而帮助桃农提升经济效益。“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我们这一带水蜜桃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且水蜜桃不耐储运,容易形成销售压力,损坏率比较高,因此增产不增收,桃贱伤农特别是碰到相对恶劣的天气,对农户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十年来,果树专业出身的张望舒依托原浙江大学宁波江北工研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和团队成员一起来到江北,用科学技术帮助桃农破解水蜜桃的“甜蜜密码”,致力于选育内外兼修且能延长产期的水蜜桃新品种。
人说“十年磨一剑”,对于张望舒而言,是“十年树一桃”。2012年底,这位农学博士因浙江大学与江北的合作,将实验基地建在了江北的田间地头,开始了她的“甜蜜试验”。她选取了宁波当地水蜜桃的主栽品种,果实的耐储运性等综合品质皆为上乘的‘湖景蜜露',作为试验比对品种。几十种水蜜桃品种种质资源在地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列列整齐的排开。幼株长出枝杈,开花落果……张望舒精心地呵护着这块试验田,跟踪观察记录着每个品种(系)特性,桃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她从未缺席。
“农谚有云‘桃三杏四梨五年',一般桃苗种下,最早也要等三年后才能结果,结果后也要观察测定至少三年以上,才能确定它的品种特性,筛选是否符合育种目标。同时,气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量,会对我们的试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张望舒告诉记者,育种是一项耐心活,据统计,传统的果树育种平均需要18年。但如今用杂交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能提前锚定跟目标性状相关的连锁基因,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子代性状,进行重点培养,“这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对目标性状选择的靶向性。因此通过杂交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现在农业新品种出来就更多更快了。”
考虑到近年来梅雨季节提前对桃子生产造成的影响,张望舒还尝试在设施大棚内开展早熟桃的促早成熟栽培试验,不但能够避开极端天气的影响,并使成熟期进一步提前,还将朝着“智慧果园”“未来果园”的目标,通过更为精准的调控,带来水蜜桃品质上的提升。
(来源:蓝媒联盟·江北区全媒体中心?记者:郁雨绮 林晨雨 卓璇 通讯员:汪佳丽 任涵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