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种植业合理布局初探

作者: 匡启义

摘 要:舒城县境内地形多样,水源与矿物质丰富,农林种植业发达。该文从种植业生产现状、耕地等级与养分状况、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区域种植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耕地地力现状;种植业布局;舒城县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69-02舒城县隶属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大别山东麓,县内有大别山余脉、丘陵岗区、冲积平原,地形多样,水源与矿物质丰富,是著名的杉木、油茶、板栗等生产基地,农林种植业较为发达。近年来,舒城县为了提高种植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在耕地地力提高和耕地质量改善等方面做出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发挥资源优势,正确引导农业种植适应市场发展,形成规模化、科技化的高效种植业及现代养殖与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为此,开展耕地地力评价,了解和掌握舒城县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状况,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耕地地力现状1.1 种植业生产现状 舒城县种植业在农业规划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的两大转变。舒城县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紧紧依托科技,抓住市场发展需求,推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实现资源、种植结构、生产、周期、效益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植业生产新格局。从而,舒城县成为典型农业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全省优质粮油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1.2 耕地等级状况 舒城县耕地主要以二、三、四等级为主,分别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1.9%、38.4%、23.1%,一级地和五级地面积较小,分别占12.3%、7.9%,其中一级地与二级地属于高产田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畈区及杭埠河、丰乐河两侧。三级至五级地属于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岗区,四级至五级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区、山区,水源没有保证,耕作比较困难。1.3 耕地养份状况 影响舒城县农业生产的土壤养分主要有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锌4种,其平均含量为21.48g/kg、106mg/kg、15.7mg/kg、1.25mg/kg。我县耕地土壤养分水平大体是:有机质、速效钾、有效锌及有效硼含量偏低,属于中等以下水平;有效磷属于中等水平。1.4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4.1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我县虽然位于巢湖之滨,但是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仍较为落后,因此,虽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整体配套设施还需要加强,丘陵岗区缺水易旱成为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1.4.2 耕地资源利用率低、质量下降 在土地资源上,虽然我县耕地面积较大,但是由于长期持续性耕作、大量施用化肥、缺少合理的土地轮作使用规划,不注意土壤的保护与养护,导致土壤板结,理化性状恶化,耕地质量明显下降,资源利用率低。1.4.3 农田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舒城县周围的新型工业,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对部分农田造成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生活污水增加,畜牧养殖业的粪肥、垃圾均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水质恶化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种植作物的灌溉用水以及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农民滥施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这些因素都使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2种植业生产区划、布局和发展方向根据舒城县内的规划布局及农业自然状况、地理位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耕作习惯、作物布局、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状况等因素,舒城县可划分为东北平原生产区、岗区生产区。2.1 平原生产区2.1.1 生产条件和特点 平原生产区位于县东北部,主要包括杭埠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城关镇,耕地面积17 015.5hm2,占全县总耕地的32.3%。该类型区耕地土壤多为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根据本次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该类型区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地势平坦,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便于机耕和机收。本地区以前是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区,现在有一部分耕地改种蔬菜及其它品种,精耕细作,种植指数高。由于此类型区濒临下游巢湖流域,是我县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工业生产较为发达,导致农业生产环境遭受污染。2.1.2 发展方向与农作物布局 该类型区主要根据土壤肥力特点和环境状况,充分尊重当地的耕作习惯,发展适合本地生产的作物,同时充分利用该地区水源充足,耕地连片、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高产优质无公害水稻、良种蔬菜等大宗作物,并引进试验示范基地与新技术,大力推进应用基地建设。2.2 岗区生产区2.2.1 生产条件和特点 该区主要位于县境中东部呈带状分布,海拔在100~300m不等,多数在80~150m之间,坡度小于25°,适宜农作物耕种。全区主要包括柏林乡、桃溪镇、干汊河镇、舒茶镇等乡镇。2.2.2 发展方向与农作物布局 本区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的农作物种植基础上,逐步扩大,合理开发利用,大力扶持经济林发展,因地种植,适地适树。岗区的上部土层浅薄,肥力低,可以大力发展果园;岗区中部土层稍厚,大力发展茶园;岗区的下部,发展优质高产的无公害蔬菜。同时还可种植特色稻米,促进发展特色农产品。3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3.1 加强政策资金扶持,优化产业结构 各级政府应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逐渐稳定增长。拓宽农业资金来源渠道,提供政策性贷款,政府为风险贷款提供支持,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应大力支持农业项目贷款,农业部门将优秀的农业项目推荐给金融部门,从多方面获得资金保障。同时还要给予农业科技研究一定的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引进和培育优秀适宜品种,加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地方种植品牌。3.2 建立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应将本地区的生产结构品种、布局与国际和国内市场接轨,按照标准化生产指导农户种植,提高农产品无公害、高产优质水平。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监督,建设国家标准的检测机构,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实行全程无公害化管理、探索农产品产地证书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控,逐步规范执行市场产品准入制度。加强品种改良的科技攻关,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效益。3.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止面源污染 应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严格要求“三废”和大中型畜牧场污水排放应达到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防止面源污染,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4 充分利用本次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此次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根据耕地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状况制定作物施肥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方案。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基本属性和土壤障碍因素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以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新型环保的微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同时还要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品和施肥,科学施用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减少化肥、农药对耕地及农田环境的污染。参考文献[1]殷祥.怀远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28-46.[2]胡荣根.安徽省耕地地力现状及培肥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0:47-48.[3]殷文格,吴照峰.安徽农垦普济圩农场耕地地力现状与改良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7):269-270.[4]马中文,谢叶荷,谢昕云,等.徽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J].中国农学通报,2012,(12):134-138.[5]方亮.安徽省县域耕地地力评价规范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22-49.(责编:陶学军)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16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