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探索基于
引言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创建符合地域特色、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环境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全国各地乡镇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论是打造传统特色的旅游小镇[1],还是具有现代科技特色的“互联网+”小镇[2],都必须首先解决对于乡镇自身环境景观的特色塑造。当然,环境景观的特色形成必须紧密结合乡镇固有的内在文化特征,文化是构成特色环境景观的核心基础,如:打造产业小镇,那么其环境景观的塑造自然要围绕乡镇的产业文化来规划、设计与建造。因此,民族地区的乡镇环境景观应围绕着民族文化与所处区域的地域文化相融合来展开,用传统的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小镇的特色景观,达到既能够彰显乡镇民族文化特色,又生态宜居的乡镇环境景观,从而助推多民族群众和谐共融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乡镇的形成。
然而,目前关于乡镇特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文化古镇[3]、产业小镇[4]、生态小镇[5]等方面为突破口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很少针对民族传统文化与乡镇特色发展思路方面的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的特色塑造方面的研究更是鲜有关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少数民族已逐渐融入当今文化生活,而主流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因此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当地乡镇的环境景观建设之中,让本地乡民和外来游客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保护和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乡环境景观特色的有力措施。
回族传统文化主要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要源流,以清真寺为核心展开回族聚居、文教社交、婚丧嫁娶等文化活动,回族文化景观多以建筑景观表现居多,其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喜白爱绿,喜用拱形、弧形、齿形等特征元素[6-7]。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回族乡分布约140个,在31 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对回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6]、保护与传承[8]、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等方面,关于“回族文化”如何应用在回族乡环境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寥寥。因此,本文以安徽回族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颍上县赛涧乡、淮南市八公山区李冲乡、寿县陶店乡等三个回族乡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回族传统文化在回族乡环境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当地回民关于回族传统文化与环境景观建设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在应用回族传统文化构建回族乡特色环境景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域特征与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回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和建议,为类似地区的少数民族乡镇特色环境景观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一、安徽回族分布现状及调查区域基本概况
(一)安徽回族分布现状
55 个少数民族安徽省均有分布,其中回族是我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83%,因此,回族在处理安徽省少数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回族人口分布方面,安徽回族分散在全省各地,每个县市均有分布,沿淮淮北多且集中。从回族乡地理分布来看,安徽省现有11 个民族乡(场、街道),主要集中在安徽北部地区,分别是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寿县陶店回族乡、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五河县临北回族乡、颍上县赛涧回族乡、亳州市花戏楼街道(回族),11 个民族乡中有9 个是回族乡,因此,回族乡在安徽少数民族乡镇建设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区域基本概况
由于受回族乡民自身生活习俗,以及安徽北部地区乡镇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客观现状影响,安徽地区回族乡主要从事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农业种植业、屠宰加工业、饮食业、制革业及半商半农等。本次所调研的颍上县赛涧乡、淮南市八公山区李冲乡、寿县陶店乡等三个回族乡,地处安徽中北部偏西地区,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三个回族乡分布较为集中,当地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30%,属于皖北典型的农业经济型乡镇。